認識水泥灌模的應用與製作流程。
探討不同固化原理在日常生活中的實際運用。
利用可愛或創意造型的矽膠模具(如貓爪、小花盆)進行灌模製作。
強化空間構圖與手作實作能力。
學習團隊分工與作品分享。
矽膠模具:貓爪、小花盆等造型模具,柔軟易脫模。
攪拌容器:混合水泥與水的容器。
攪拌棒:攪拌水泥使其均勻混合。
鋼尺/鉛筆:測量與標記模具尺寸。
木工夾:夾住模具穩定位置(如需支撐)。
手套/圍裙:保護學生避免接觸刺激性材料。
常見材料:波特蘭水泥、水泥砂漿
固化方式:與水產生化學反應,形成膠狀物質與結晶體,凝結並硬化
補充觀念:
固化≠乾燥,若水份蒸發太快,反而會龜裂
固化需時間(初凝、終凝),適當養護可增加強度
1. 環氧樹脂(Epoxy Resin)
常見材料:AB膠(雙液型)
固化原理:主劑與固化劑混合後產生交聯聚合反應,從液體轉變為硬質塑料
應用示例:藝術灌模、桌面封層、水晶滴膠飾品
教學延伸:
可示範用簡單環氧樹脂灌模小吊飾
討論比例控制對固化品質的影響
2. UV光固化樹脂(UV Resin)
常見材料:光感應透明樹脂
固化原理:受紫外線照射產生光聚合反應,瞬間交聯固化
應用示例:快速飾品製作、3D列印光固化樹脂
教學延伸:
小型UV燈照射示範
討論紫外線在生活中的其他應用(如光固化牙材、指甲油)
常見材料:熱固性塑膠(如:酚醛樹脂、矽膠模具材料)
固化原理:在高溫下產生交聯反應,變成不可逆的堅硬固體
應用示例:烘烤矽膠模具製作、加熱成型器材
1. 黏土(Air-dry Clay)
固化方式:空氣中水分蒸發後變硬
特性:非永久性,碰水會軟化;可作為水泥灌模前草模練習材料
2. 石膏(Plaster)
固化原理:CaSO₄‧½H₂O 與水混合→變成CaSO₄‧2H₂O(吸水放熱結晶反應)
特性:反應快速,常用於手模、立體雕塑等
教案主題:創意灌模!探索水泥的硬化魔法與生活應用
課程目標:
1.認識水泥的成分與「水化反應」固化原理。
2.探索生活中各類材料的固化方式:
水泥 → 水化反應
熱熔膠 → 加熱固化
紫外線膠 → 光固化
樹脂材料 → 加入交聯劑(固化劑)化學固化
3.培養學生動手能力、造型設計力與創意思考。
4.引導學生實際參與灌模流程,從測量、混合到脫模完整經驗學習。
教學步驟:
第一節課
固化原理導入與模具介紹(15分鐘)
透過圖片和實例介紹水泥固化與其他材料的不同固化方式。介紹各種可愛創意矽膠模具(如貓爪、小花盆),引發學生興趣。
模具設計與作品構想繪製(25分鐘)
學生選擇模具,畫出預計作品樣貌與色彩設計(可選擇加色粉或拼貼裝飾)。
第二節課
灌模實作(30分鐘)
引導學生正確調配水泥與水比例(如 1:0.4),充分攪拌後倒入矽膠模具。注意輕拍震模,排除氣泡,等待初步固化。
拆模與作品觀察(10分鐘)
講解固化反應歷程,指導學生小心脫模觀察成型結果。
展示與分享(10分鐘)
學生展示個人或小組作品,分享設計靈感與製作心得,鼓勵同儕回饋與欣賞。
符合SDGS指標:
🎓 SDG 4 優質教育:結合科學與工程設計實作,培養學生動手能力與批判性思考力
🧱 SDG 9 工業創新與基礎建設:認識建材基礎原理,引導學生關注工程技術與未來應用
🧠 SDG 11 永續城市與社區:學生理解建築與城市設計的根本結構,提高空間思維與永續概念
👫 SDG 5 性別平等:鼓勵所有學生參與實作設計,不分性別發展技術與創意表達能力
🤝 SDG 17 夥伴關係:分組協作進行灌模作業,提升團隊合作與溝通協調能力
這份教案不僅注重科學原理與實作技能的養成,更透過設計與反思鼓勵學生從生活中發現工程與材料的奧妙,提升跨領域解決問題的能力。